聚焦长三角

首页>新闻频道>聚焦长三角

上海面向未来重大战略 "五个新城"正发力建设

  ■专家认为,新城要足够“新”,一些代表未来城市发展方向的全新应用场景,要率先在新城落地、试水;新城要处理好“新旧关系”,“五个新城”并非在一张白纸上开建,用好“老城”的人文底蕴,必定会让新城建设大放光彩

  随着一份份规划蓝图陆续公布,上海“五个新城”建设正在不断发力。

  新城建设,点燃人们对上海未来发展的无限遐想,也给政产学研等带来一系列需要迫切求解的新问题——新城之“新”,究竟“新”在何处?“五个新城”建设,各自面临的挑战是什么,如何应对?放眼未来,作为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,为上海发展构筑新的战略支点,“五个新城”各自承担的角色是什么?又该如何“和而不同,各美其美”?

  昨天,随着同济大学上海新城建设研究中心揭牌成立,“上海新城建设论坛——面向未来的人民城市”开讲。包括两院院士、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在内的2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“五个新城”、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等齐聚一堂。

  在这场“全程高燃”的头脑风暴中,有两个相互映衬的话题,让人印象尤其深刻:一是新城要足够“新”,一些代表未来城市发展方向的全新应用场景,要率先在新城落地、试水;二是新城要处理好“新旧关系”,“五个新城”并非在一张白纸上开建,用好“老城”的人文底蕴,必定会让新城建设大放光彩。

  “新”就是挑战,没有任何现成模板可循

  按照上海已经公布的相关规划方案,要把嘉定、青浦、松江、奉贤、南汇“五个新城”打造成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。专家们认为,“独立”“综合性”“节点”三个关键词,已为新城建设“定调”,但在建设过程中如何落地,新理念、新定位都意味着新挑战。

  “没有任何一个现成城市的建设模板,可以复制到上海‘五个新城’建设中。新城建设,没有惯例可循。”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、同济大学教授伍江言简意赅。

  “‘五个新城’,每一个都要建成真正的城市。”伍江认为,这不仅意味着各个新城在产业上要有明确的功能定位,从城市规划建设伊始,就要将完备的服务配套设施纳入其中。“简言之,我们要建的不是比拼经济实力的工业园区,而是大家愿意留下来、住下来,出门可散步,购物很方便,有地方吃饭、聊天、谈恋爱的宜业宜居城市。”

  在专业领域上,这些“大白话”,直接指向的是城市规划设计的“尺度”。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颇有感触地说,过去几十年,我们不少地方的大城市,尤其是“新城”,在一路建设中遗留下了一些思维定势。“可以肯定,未来的新城肯定不是比高度。”李晓江直言,在一些地方,有的新城开建二三十年后并没有实现当初的期待。“个中原因是什么?有哪些经验甚至教训可以总结?这些都要拿来研究、剖析,为上海‘五个新城’的建设提供思考。”

  引领高品质生活,新城建设规划要有预见性和弹性

  体现“未来城市”理念,引领高品质生活。从目前部分新城公布的规划内容看,很多项目值得期待,“未来感十足”。

  “未来的城市场景是怎样的?对标国际国内,有哪些场景可以率先在新城先试先行?如何更好把握未来的科技发展和城市演进方向,并在当前的新城建设中有布局、有落地?这是我们必须应对的挑战。”嘉定区委书记陆方舟认为,包括智慧城市、低碳城市在内,这些关于未来城市的理念要真正落地,都需要对城市发展的脉络、内涵进行系统梳理。比如,科技赋能城市后,给人们的生产、生活环境带来哪些改变?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哪些改变?显然,这些都亟需学界提供智力支撑和决策咨询。

  从地理意义上说,每个城市都有边界。而谈及新城之“新”,奉贤区委书记庄木弟在论坛上分享了自己的见解:步入数字化时代,数字在哪里,中心就在哪里,从这个意义上说,新城建设要把“无边界”纳入思考,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基础,它是物质基础又是思想基础。

  新城建设,必须有新的创造、新的动力。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说,城市发展自有规律,纵观世界城市群的发展,包括一些城市的兴衰,不少功能单一的城市(如旅游城市)或单一产业城市都很难经得起周期性调整。“要让不竭的科技创新驱动体系产业发展,拥有具有全球影响力、竞争力的产业体系,这样才能支撑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。”

  新城建设要出“新”,必然离不开技术创新。“技术永远只是一个工具。以新发展理念来衡量,有些新技术究竟是否适用于新城,需要综合考虑。”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会长、同济大学教授杨东援说。

  从事交通规划设计多年,杨东援直言,要精准预测未来,有时很难。因此,新城建设的规划设计要保持足够的弹性以适应未来的变化。“启动新城建设时,我们不仅要规划可以建设什么,还要规划可能有哪些战略性的资源,特别是战略性的通道资源是要加以限制的,为更长远的发展留下空间。”

  全新的研究范式:学科前沿与实践需求双轮驱动

  “五个新城”建设,绝不是“千城一面”。在具体建设过程中,新城有共同面临的难题,也需要基于个体体质的精准“搭脉”。在此次论坛上,多位与会专家指出,不走寻常路的“五个新城”建设,迫切需要学术界掀起一场破圈、合围的智力支撑,在学科整合、研究范式上都要有所创新。

  同济大学上海新城建设研究中心主任、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彭震伟介绍,此次新成立的研究中心绝非传统意义上的智库,除了为新城建设提供决策咨询的预判,还将提供规划设计的技术支撑、建设运营管理的推演服务等。

  结合新城建设,彭震伟说,研究中心将重点聚焦三大方向开展研究。在新城发展理论上,将全面总结国内外新城发展经验,探索上海新城发展模式和发展理论。在新城规划设计方面,将围绕超大城市布局优化、新城空间布局模式、绿色宜居环境、健康城市、城乡融合发展、海派风貌特色、新城建设标准、全周期规划管理模式等开展规划研究和应用示范。另外,依托同济大学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建设为支撑,该研究中心将推动大数据与智能科技同新城建设的融合创新,研究上海新城数字化转型的目标、策略和路径,研究智能规划、智能科技应用场景及赋能新城发展的技术实现路径。

  据悉,该研究中心将探索学科前沿与实践需求双轮驱动,政府、企业、高校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模式,打通政产学研用各环节断点。记者还了解到,同济大学还将成立上海新城建设研究基金,首期自筹1000万元,主要用于新城调研、新城数据库建设、设立开放课题、组织专家咨询等,整合多方力量,搭建开放合作平台。

声明:本媒体部分图片、文章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:025-84707368,广告合作:025-84708755。
1449
收藏
分享